近日,兰州市文旅局召开 “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除了主办单位相关领导,还邀请了有关领导和专家,城关、七里河、西固等县区文化馆馆长、非遗专干、兰州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代表、兰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业务工作人员和文旅企业代表代表三十余人,在市文旅局,大家济济一堂,共话兰州非遗发展大计。
兰州市现有5个国家级项目,分别是兰州太平鼓、兰州鼓子、黄河水车、永登高高跷、兰州牛肉面,39个省级项目,77个市级项目,国家级传承人6个,省级传承人30个,市级传承人82个,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建起了四级保护名录体系建设,为传承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刘卫华主任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角度,阐述了非遗保护作为国家战略的政治高度和核心内涵,解读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高亚芳教授是兰州市文理学院旅游产业研究专家,她提出了非遗+旅游整体工作体系的建议,借助非遗品牌重塑区域旅游形象、打造旅游流量入口、加大旅游文创产品开发、提升景区旅游吸引力、促进文化消费力、提振乡村旅游,尤其是兰州作为沿黄特色城市,抢占黄河文化制高点等多位一体的工作思路,让非遗实现活态传承。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是甘肃省第一所以非遗传承为主的教学机构,李雅敏教授作为多年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从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实践的角度,畅谈了近年来所取得的一些成绩经验和目前还存在的发展困境。
非遗传承人代表魏世发、叶友长、段怡村、阮玲等人,则从各自角度阐发了多年来非遗保护传承过程中的情怀与感悟,并表达了对国家大力支持非遗工作的不尽感激和对未来发展的强大信心。
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方军虎说:“按照市文旅局安排部署,明年将申报一批特色市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打造和培育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非遗品牌项目和文旅企业融合发展。将我市的非遗保护工作融入政府推动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乡村文化振兴”等建设之中,全面推进“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工作,使我市的非遗保护工作焕发出新的生机”。
市文旅局副局长何威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深入推动兰州非遗与旅游融合、与产业融合、与市场融合,使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推动兰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来源:兰州市文旅局)
兰州市现有5个国家级项目,分别是兰州太平鼓、兰州鼓子、黄河水车、永登高高跷、兰州牛肉面,39个省级项目,77个市级项目,国家级传承人6个,省级传承人30个,市级传承人82个,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建起了四级保护名录体系建设,为传承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刘卫华主任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角度,阐述了非遗保护作为国家战略的政治高度和核心内涵,解读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高亚芳教授是兰州市文理学院旅游产业研究专家,她提出了非遗+旅游整体工作体系的建议,借助非遗品牌重塑区域旅游形象、打造旅游流量入口、加大旅游文创产品开发、提升景区旅游吸引力、促进文化消费力、提振乡村旅游,尤其是兰州作为沿黄特色城市,抢占黄河文化制高点等多位一体的工作思路,让非遗实现活态传承。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是甘肃省第一所以非遗传承为主的教学机构,李雅敏教授作为多年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从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实践的角度,畅谈了近年来所取得的一些成绩经验和目前还存在的发展困境。
非遗传承人代表魏世发、叶友长、段怡村、阮玲等人,则从各自角度阐发了多年来非遗保护传承过程中的情怀与感悟,并表达了对国家大力支持非遗工作的不尽感激和对未来发展的强大信心。
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方军虎说:“按照市文旅局安排部署,明年将申报一批特色市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打造和培育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非遗品牌项目和文旅企业融合发展。将我市的非遗保护工作融入政府推动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乡村文化振兴”等建设之中,全面推进“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工作,使我市的非遗保护工作焕发出新的生机”。
市文旅局副局长何威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深入推动兰州非遗与旅游融合、与产业融合、与市场融合,使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推动兰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来源:兰州市文旅局)
责任编辑:万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