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一幅雄伟的的长卷,一首振奋的战歌,一次危险的行军、一段悲壮的历史……而红军一、二、四方面军的会师,更是一次伟大的决策,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更是军民大团结的强力写照。
红军长征三军会师之地会宁县,位于甘肃省白银市,随着中国日益发展,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当地人民重视教育,现在有“状元之乡”的美名,但是跟许多地方的乡镇一样,随着教育教学资源不断向市区集中,乡镇小学的教学结构远不及市区小学完善,乡村儿童的素质教育和美育培养略有缺失。
2023年7月17日至31日,南京工业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撒开脚丫”暑期乡村夏令营公益服务社会实践服务团:“四季海棠”志愿服务队,前往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中川镇中心小学开展为期两周的“撒开脚丫 快乐童年”主题夏令营,针对乡村留守儿童(主要是女童)开展运动游戏、性别教育为主,美育、素质教育为辅的活动和课程。与此同时,在课余时间对会宁的红军会师传承和当地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进行调研和学习。
夏令营:我们撒开脚丫,拥抱最真实的快乐
团队自组建以来,在对专业公益机构经验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了解项目所在地——甘肃会宁中川镇中心小学目前的教育情况和当地所需要的课程补充内容,以乡村女孩为培养主体,以运动赋能女孩为目标,设计一系列主题活动,主要包括三个大方向:体适能游戏、模拟奥运会和性别防欺凌,设置了主要活动时间为12天,主要课程活动为8天的特色系列课程,志愿者们通过自主设计、迭代、试课,在出发之前确定了基础的课程框架。
体适能运动作为整个夏令营活动中占比最多的部分,通过各式各样的运动游戏和小型比赛,以团队合作类游戏为主,加入团队竞技元素,激发孩子们团结协作的意识与能力。“珠行千里”:孩子们用道具整整将球绕场传递了两周;“城邦之战”:孩子们用气球做的“剑”保卫着自己的战队和领土…孩子们对运动的热情也从课堂延续到课程外,课间的操场总是流连在器材之间,标志牌和球类是不可能只乖乖地待在器材教室的。带上小伙伴再玩一次的小朋友,还有抢到篮球或者足球就大过球瘾的“球场老手”,孩子们渐渐把自己的羽毛球拍和乒乓球拍带来学校,在课间挥洒汗水。运动点燃了孩子们的无限生机,打开交流协作的窗口。

图为志愿者带领孩子们进行体适能游戏的讲解与演示
在日常体适能互动之外,贯穿其中的还有模拟奥运会的系列课程,从奥运会前期准备、开幕式、比赛、闭幕式,孩子们和志愿者共同参与,相互协作。从开幕式的“奥运火炬”、各国入场手举牌、“橄榄枝”花环,到赛场上的标枪、棒球棍、实心球等都是孩子们和志愿者共同协作,手工制作而成。自己动手制作道具使每天的模拟奥运会都别开生面,前一天的道具,孩子们都保管得异常小心,等着后续接着使用。通过对参会国家的选择,大家也了解了很多国家的特色和国旗的图案,课间总是迫不及待地和邻组的伙伴分享自己的国家有什么样好吃的好玩的。同时在竞技赛场上,孩子们各显神通,儿童代表裁判也尽职尽责。最后颁奖拿奖牌的那天,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容。

图为模拟开幕式各国入场环节

图为模拟奥运会女子组400米跑步项目第一名冲线时刻
性别防欺凌课程对于整个夏令营主题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也是每天必有的课程内容,主要聚焦于消除孩子们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学会接纳和包容不同人不同的性别气质和个人的喜好、打扮等,从意识上预防性别欺凌,建立友善的校园环境,培养孩子们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据校长所说,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性别教育,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团队将课程难度降低,并根据在夏令营周期开始前观察到的学校周边儿童表现出来的对异性刻板印象严重、不能正确与异性相处、无意识的性别侮辱性语言等问题,将课程聚焦点锁定在其中的认识性别气质、拒绝性别刻板印象、认识性别欺凌与预防性别欺凌四个方面。在最后结营的时候,很多孩子已经学会了不先入为主地评判他人,也会通过适当的方式向异性表达友好。尤其在学校有很多短发的女生,在团队到达的时候,发现他们总是会被班里的男生取笑说是男孩子,她们也渐渐习惯于向别人说“我就是男孩子”来避免更多的争论。但是在夏令营的过程中,孩子们意识到性别气质在于每个具体的人而不在于性别之后,不会有人再说这种言论,这些女孩子也渐渐敢于去“自由做自己”。

图为志愿者带领孩子们认识性别刻板印象
除了三大主要系列课程,为了丰富课程设计的完整度和趣味性,在主题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志愿者完全自主设计的兴趣课程,涉及美术、音乐、舞蹈、心理、职业启蒙等多个方面,弥补了学校日常原有课程方面对美育类教育内容的匮乏,使孩子们加深对这些课程内容的理解,更好地利用这些课程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职业发展规划。

图为孩子们在绘制自己的理想职业形象
课余,团队以家访、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等形式调研和考察当地的乡村教育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在走访过程中,志愿者在孩子们的帮助下,体会了大西北的辽阔壮丽,见证了孩子们的勤劳质朴与天真活泼,但也发现了很多教育缺失的情况,很多孩子虽然不是留守儿童但是或多或少存在父母双方其中一方教育严重缺失的情况。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优质师资集中在县城,乡下卫生诊所医疗条件跟不上,乡村小学学生流失严重,夏令营的小朋友下半年预计转学的也不在少数,而留下来的孩子们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平等对话,共同生长”的支教理念始终贯穿在本次南京工业大学实践团队的夏令营活动中,通过此次夏令营,团队与项目地、当地儿童、家长及学校周边居民都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志愿者们通过和孩子们的交流收获了成长与进步,而孩子们也在这个暑假收获了快乐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图为志愿者团队与会宁县宣传部、南京工业大学校友贾育锡学长合影
红色调研:当历史书在现实展开,我们才感受到了真实的震撼
在夏令营结束后,团队调研小组前往红军会宁会师旧址景区和位于市区街道入口的“红军村”,感受了当地对红军会师文化的传承与宣传,更加深了自己对会宁的认识与了解。
首先去的是最有名的会师旧址景区。团队没有采取传统的游览顺序,而是先直奔邮局,先从明信片了解主要的景区和重点需要关注的内容,邮局的明信片不仅只是会宁红军会师旧址景区而是会宁和红军相关,通过明信片的内容就已经了解了大概的信息。接着,团队前往了最标志性的建筑:会师楼,除了加固修建后的城墙砖,城楼中还有当时的一些老物件的展示。下了城楼就是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管内详细展示了红军长征的历程,并且通过景观搭建和历史文物的展示更直观细节地展现了当年那段历程的艰辛以及在过程中随时面临战斗的紧迫。会师联欢会的巨幅油画前,头顶向下垂着三方队伍的旗帜,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自豪和感动。在场馆第二模块入口有一个下到地下室的入口,用墙壁彩绘做成了过雪山的效果,等到参观完的出口,则是绘制了黄土高原的地貌,那天阳光透过出口顶端的透明玻璃照耀进来,志愿者们仿佛也看到了先辈们当年眼中闪耀的光。

图为会宁县红军会宁会师旧址景区大门
纪念馆对面则是会师胜利纪念碑和当年会师联欢会举办的寺庙和红军指挥部旧址,恰逢当日有相关部门党支部来参观,他们在纪念碑前宣读入党誓词,团队中的党员们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入党的那个时刻。

图为团队偶遇的相关部门党支部在纪念碑前宣读入党誓词
位于城乡交界处的“红军村”则是及历史宣传、文化传承、现代科技、观光娱乐于一体。在政府的带领下,统一将红军长征的相关文物进行保护,并修建了一系列如村史馆、研学中心、窑洞体验馆的历史研学点,结合特色雕像等,将一个普通的村落打造成了一个游客众多的长征文化学习特色村,并配有先进的太空舱青年旅社和特色餐厅入驻。当地人也通过这个“红军村”的发展有了更多的生活来源。

图为红军村入口处特色雕塑:胜利的号角
此次会宁之行,团队在给中中川小学开展夏令营的基础上,还深入体验了红军胜利会师之乡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风土人情,收获满满,也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青年的职责和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