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西行”证验引领人类前行的决定性力量_甘肃零距离网
甘肃零距离网 | 甘肃综合城市门户 !

“老子西行”证验引领人类前行的决定性力量


——王效强解读《道德经》之五

(一)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
东西方实力的较量空前激烈,
西方世界不变的法则是弱肉强食,
欺骗、强迫、战争,强取豪夺;艰难、颠沛、死亡,民不聊生……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路逆风前行,
改革、创新、人文,日新月异;民生、飞天、生态,国泰民安……

新世纪,每个中国人都尽可能领略过祖国的大好河山,但只要您顺着渭泾两河西行过,体会了轩辕谷的静谧、感喟于三阳川八卦台的奇妙、欣赏了崆峒山的雄险、沉浸于渭河源的峻美、聆听了黄帝问道岐伯的传说、拜读了《黄帝内经》的养生圭臬……您就会对老子西行著述《道德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您必然对人和人类的生存之道有了全新的理解,幸为华夏人的骄傲油然而生。

作为整个华夏民族两千多年每代人共同尊崇并称谓的像指路明灯般父亲的“老子”,其伟大的贡献在于揭密了宇宙及其代表——人类产生及其发展的总源头总规律——道德!如此伟大的发现,显然不是一时一事的偶然,是一个长期的积累、总结、提炼、实践、验证、研究、升华的过程。作为周朝守藏室之史,亲历第一个华夏大一统强大周王朝的衰败势微,他所处时代与当今世界何其相像。他问道西行,追寻周朝先祖发祥古迹,探源伏羲、女娲、轩辕皇帝、炎帝等华夏人文始祖的诞生地,考察山川河流,考证八卦起源,访寻问道圣地,拜谒李姓先祖,证验守藏室所学,探究王朝兴衰规律,将自身所学所悟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相实证,揭示宇宙变化之玄妙,宣告人类正确生存之道,创立集华夏人文精华于一体,融合宇宙、自然、社会、人类自身于一体的和谐共生的宇宙道德模式,这是怎样的决定、庄严的选择、何等的伟大!老子西行是证道之行、寻根之行、文化之行、天地之行,究天地人变化之奥妙,证宇宙道德学说之玄机,从而成就的《道德经》这个伟大巨著,成为人类的明灯,必将在二十一世纪绽放更加灿烂的光芒!

 
(二)
 
“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成为引领人类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这一历史长河中,从自然崇拜到伏羲创立八卦再到《易经》、《道德经》为代表的中华核心文化的形成,中华民族始终将人和自然、社会和谐一体,深刻揭示并实践“天人合一”的理念并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老子所著《道德经》始终像灯塔般指引,居功至伟!进入二十一世纪,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治国方略之一,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五位一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人类文明新形态,追根溯源,《道德经》就是源头活水。《易经》对宇宙产生和演化的描述“是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万物滋生。老子所著《道德经》对人及人类社会、宇宙、天地、自然、道之间的关系的表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两大经典不仅对宇宙和万物产生及其变化的描述如出一辙,《道德经》更是揭示了促成宇宙变化的源头能量—道德能量是指引人类正确生活的能量所在,并将这一发现运用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实证。具体而言,决定和引领人类前行的宇宙道德力量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即先天意识、实践伟力、无为而治。这三大力量虽然隐没不见,却是宇宙道德力量的三个维度的不同表达。这里分别主要以《道德经》2、54、64三篇为例来说明这三种力量。
 
(三)

 
一、力量一:宇宙思维——意识力量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对思维客体包括人自己的信息进行的能动操作。一般意义上的思维分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一般而言,思维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是三种普遍的思维形式,所有这些思维从来都局限在某个学科领域或方面,从来没有像《道德经》将自然、社会、人和人的意识以及某个具体方法完全贯通,形成宇宙全息立体综合的思维方式。整篇《道德经》大多是宇宙思维方式,这也是《道德经》的抽象难懂之处。

   《道经》第二篇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思维方式:这句从社会现象入手,实则用抽象思维方式说明人的后天意识形成“天下人都知道为美而美,就产生了恶;天下人都为善而善,邪恶也就产生了”的道理,背后的深层逻辑是当人抛弃了先天的善良,而以后天意识为评判标准和行动指导时就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只有后天与先天的道德相合拍是才会产生持久力量。

原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思维方式:这句指向自然现象,运用形象思维,说明了自然界普遍现象,不以人的后天意识而改变。

原文:“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思维方式:这句是做人或治世的结论,是由前面社会现象——>人类意识——>自然现象——>为人治世的道理,将自然、社会、人和人的意识几个宇宙要素与为人治世这个人的具体行为全部贯通,最后服务于人的行动原则,这是超越任何思维方式的最高级的存在,是宇宙全息立体的思维。

启示:

    1、宇宙和人的生命一样是一个全息立体的生命体,自然、社会、人类因人的意识而贯通。

    2、人的先天意识力量就是宇宙道德力量,人的后天意识来源于宇宙表面现象认知的积累,往往是错误的。

    3、人的先天意识力量才是人生决定性力量。人生修炼的目标不仅是肉体的后天返先天,更是意识的后天返先天,即完全抛弃后天形成的意识的过程。

二、力量二:炼养实践——实践伟力

整篇《道德经》揭示的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宇宙之道生成的万物是不断运行的,包括自然、社会、人类社会、人和人的意识。所以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运动是绝对的,所以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也必然是不断适应变化的实践过程。《道德经》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指出,宇宙变化是可以被感知的,这个感知的方法就是虚极静笃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儒释道各家秘而不传的炼养方法。我在《修身为本的千古奥秘》一文中专门做了介绍。炼养就是人最基本的实践方式,炼养不仅感知宇宙能量,而且可以获得宇宙道德能量。

《道德经》54章 “善剑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鉴于专门做过解读,这里只是指出这样几个结论。

结论一:中国人自古“善剑善抱”,善于“摄生”实践,所以延续千万年,成为唯一延续的人类文明。

结论二:中国人用善剑善抱的方法去修炼,可以获得宇宙真实的道德能量,所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结论三:中国人将获得的道德能量和体会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放大,直至让道德力量惠及全天下人。即从“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开始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那么,为什么说道德能量是真实存在的呢?又为什么说,人感受的道德能量就是宇宙之始的能量呢?《道德经》21章“道之为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道是真实可信和可以验证的力量。“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就是说自今到宇宙诞生之初,这个力量一直存在并且可以被感知,这也是了解万事万物诞生之初状态的方法。除本章外,《道德经》14、32章分别有“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都充分说明,人通过炼养达到虚极静笃状态后,可以回到宇宙之始的状态,感知和获得真实可信的宇宙道德能量。

三、力量三:无为而治——做事原则

《道德经》不单单揭示了宇宙奥妙,最重要的是老子以圣人慈悲之心,运用宇宙智慧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道德观,指出作为宇宙代表的人类“无为处事”的真相是什么?为什么要无为?怎样才能做到无为?并反复告诫人类不要做自以为是、争强好胜、贪图享乐、逐名追利、囤积居奇等有违宇宙规律的行为。我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与道德的关系》一文中专门做了解读,《德经》第一篇专门揭示了无为真相。具体到更具普遍意义的常人如何做事,圣人用63、64两章做了专门讲解。这里以64为例来领会圣贤之心。

《道德经》64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解读:开头以常人都能理解接受的自然现象入手,“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用常见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任何事物发展变化都是从细微处甚至是从静止看似“无”的状态开始的。紧接着引出“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这也不就是“为于无的状态,治于无的状态”的另一种表达吗?

原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解读:这一层意思与上一层是递进关系,用司空见惯的自然与社会现象,更进一步说明凡事物发展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过程,不是固执己见、强行造就的。若脱离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必然造成失败或损失。这是“无为”的另一种表达,即真正的无为是“让事物发展遵循自身发展规律,不受后天的主观意识所影响”。

原文:“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解读:圣人掌握宇宙大道,所以做事完全遵循道德规律,完全做到顺其自然作为而不主观固执,因此无所谓失败和损失。

原文: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解读:和圣人处事不同,一般人不懂得宇宙道德规律,处事都依自己的主观意识想当然,所以失败的概率很大,要么一开始就有偏差,终因基础不牢而坍塌或因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要么在即将完成的时候,急于求成,主观武断,脱离规律,造成失败。所以但凡做事,自始至终都要谨慎仔细,遵循规律,水到渠成,才能成就事业。

原文: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解读:最后圣人为了树立榜样,物质层面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精神层面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尽可能示范、引导、教化大众,使其遵循自然规律。

纵观《道德经》81篇,揭示道及其属性和特点的占15%,个人炼养的占15%,处事为政平天下的实践篇占70%,可以说,《道德经》是以宇宙道德为依据,以修炼自身生命为根本,以治国平天下为目的人类行为准则,其最大的贡献就是指出了人类正确的生存之道:人类要抛弃后天意识形成的不符合宇宙规律的主观认知,探索和发现并遵循宇宙不同层级的规律和最高道德准则,才是人类的良知与使命所在。

老子西行所著《道德经》是人类前行的明灯,老子西行的归宿这个千古之谜也许就藏在《道德经》里。作为一代文化巨擎,饱读古圣先贤经典,对三圣教之炼养玄机深谙其道,《道德经》10、14、16等章和留存的64字养生秘诀就是明证。走过千山万水,历经世事沧桑,在曾滋养过圣贤的土地上,寻得一处“小国寡民”之所在,难得清静修为,“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留下千古之谜。
 
                              
 
2025年6月
 
 

摘要:

——王效强解读《道德经》之五(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东西方实力的较量空前激烈,西方世界不变的法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