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海鞭杆”体系的文化意涵探究_甘肃零距离网
甘肃零距离网 | 甘肃综合城市门户 !

“缠海鞭杆”体系的文化意涵探究


       恩师王得功的武术造诣博大精深、自成一家,尤其他对鞭杆这一特有武术文化情有独钟,这完全基于鞭杆所蕴含的至臻技术、科学精神、艺术品位、阴阳变化与武学大道。他的武学体系基于兰州地方拳掌拳类、捶拳类、搌拳类(陇原稀有的直母、破母)为基础的武术功架;长于通背拳披挂、戳脚、八极、翻子发力方式为支撑的武术劲力特点;突出缠海鞭杆和西北四大名棍为专长的长短棍术;借鉴初级拳械、甲组拳等竞技武术为参照的演练风格;推广敦煌拳为名片的武术创新。因此,缠海鞭杆深深地烙印了兰州地方拳的功架、通背拳的劲力特点、竞技武术的表演风格、长短棍及诸多武术器械攻防技术的精华,它不仅是当代武术的集大成者,也是武术与时俱进、成为养生武术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也许是他老人家一生把玩不止、爱不释手的重要原因。

       一、缠海鞭杆技术内涵的丰富性

       对于缠海鞭杆名称,他的定义很讲究,“缠海,海为脑之髓,即脑海也,缠是指在攻防含义侧重于上肢及头部的击打,同时,海者指内容丰富,内涵极深之意”。主要是针对鞭杆相较与其他武术器械的不足而特有的技击方式的定义,冠以兰州主要是申遗的要求,也体现兰州对西北武术尤其是对缠海鞭杆这一武术种类的重大影响,然而就历史渊源、文化传承、创新贡献、代表人物、技术内容等而言,兰州缠海鞭杆就是指缠海鞭杆。

       兰州缠海鞭杆与其他武术器械的搬、点、勾、挂、飞、砸、撂、挑、劈、剁、攉、扎、墩、戳、滚、格等字诀动作相接近,并揉合移植了枪、剑、刀、棍的精华招式。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为了避免名称雷同,借用音乐的“宫商角徵羽”“五音”名称(俗称五阴)与“七手”、“十三法”系列动作做为鞭杆基本要素,以“缠海十八下”和组合训练为组件,形成以缠海一路为基础,以缠海二路为核心,以缠海三路为对练模式的完整的缠海鞭杆武术文化体系。这里对恩师曾经在2010年左右为普及缠海一路、降低学习难度而创编的入海两路鞭杆不列入系统性内容予以介绍。缠海鞭杆主要特点是在兰州地方拳身形挺拔、方圆有度;脚手配合、上下衔接;圆中寓防、直中多攻;左右衔接、正反结合的功架基础上,运用通背拳吞胸拔背、拧腰切胯;溜肩合腕、肩沉气按;藏头缩颈、大开大合的发力方式,确保鞭杆短器械放长击远、力达鞭梢,而每个套路参照竞技武术的表演风格,动静分明、以快为主;凶猛泼辣、变化多端;鞭不空走、人不盲动;鞭人合一、鞭随身动;步伐灵活、把法奇特,无一势不攻、无一势不防,以快奇为特点的鞭杆的节奏变化直击人心。

       兰州缠海鞭杆一路以“五音七手十三法”为核心,着重于基本把法、身法、步法、劲力的练习。其技术内容以完整的阴把四掉、移步换形、转环外飞、老翁拄拐、扣拂穿喉、纫瞪上马、无中生有、上下缠肘、二回头、铁扇子、倒搬浆、平阴立窝十三法式和五音七手及铁门闩鞭杆中的猴子打果、珍珠横卷帘等动作组成。缠海二路以缠海十八连环招式和黄龙、掉手鞭杆中的翻海鞭、搅海鞭、云摩鞭、倒转风轮、大雁觅食、老君搬拐、苏秦背剑等式子组成。缠海鞭二路是其系列中的核心和精华,整个套路节奏感强、式法独特新奇、鞭法密度大、组合动作多、演练强度高。缠海鞭杆三路除兼具一二路的共性特点外,其主要内容有拔云见青天、野鸟入林(野鸟盘枝、野鸟蹬枝、野鸟归巢)、青龙摆尾、大树连根倒、罗焕上楼台、拍子鞭、招手唤罗成、秦王反正拔剑、风卷残云等缠海十八手的动作等组成,除动作别致新颖外,还多以盘根错节的行进间的行步、跟步、垫步等进行身法、鞭杆、步法的变化配合,突出表现攻防较鞭时拦门抢步、迎势插招的意识。

       纵观兰州缠海鞭杆三个套路的招法动作,不仅具有把法灵活、变化多端;结构精巧、短小精悍;着力迅猛,攻防清晰;单双手并用、双头并使;手法多变、步伐灵活等的技法特点外,而且每个套路风格独特、结构严谨;内容充实、动作细腻;劲力饱满、鞭法奇特;把法奥妙、气势迅猛;纵横交织、快如闪电,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兰州缠海鞭杆的丰富性与观赏性基于兰州地方拳外在的长劲与内在的整劲的结合,不管是演练五音七手十三法、组合还是套路,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劲及末梢”的理念,通过通背拳发力方式的运用,使每一鞭打出后都力如抽鞭是它的精妙所在,练至化境时似蛟龙缠身、魅力无穷而深受广大习练者喜爱。

       二、缠海鞭杆蕴含原理的科学性

       “术”的妙趣上升到科学的范畴,鞭杆运用的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用科学的方法量化分析鞭杆动作,只有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才有一定的可行性,但不可能达到理想目标。

       作为武术的一种独有形式,鞭杆涉及多学科的综合运用。“一把鞭杆站在了基础科学的前沿”毫不夸张。力学可以计算、运动可以测量,鞭杆运用的妙趣正是基于他的科学性、合理性。前辈武者总是用“顺劲”来描述武术的科学性。如果将每个武术动作用现代科学知识去解释,现在具备了充分的可能性。尤其是鞭杆的运用中不仅涉及物理学的运动学、力学、动能、势能、杠杆等原理,也涉及机械原理中扭矩、切力、滑杆、涡轮等原理,而且这些原理的运用完全可以通过数学模式来计算。兰州缠海鞭杆的每一个动作及其组合如二路中的翻海鞭、搅海鞭、云摩鞭三鞭的技术劲力是由脚下根本力上传至腰的产生核心切力,再由腰力通过肩背传至手,手再通过滑杆、杠杆将力最终送达鞭头,这其中力的变化与转换是可以测量但又是难以准确计算的,这正是人作为万物之灵的玄妙所在,只是人日用而不知而已。运动中最基本的能量及其守恒与化学也紧密联系了起来,可以好不夸张的说,要说清人摄取的食物通过运动怎样转变为人的运动能量是最高深的化学,人在运动中形成的力的整合是最复杂的物理与数学!人的精气神的表达与计算用现代科学可以说明却难以完全说清,不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具体体现吗?

       当然,现代科学驱使我们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传统武术,我们期待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去揭示鞭杆及其运动的科学规律的时间不会久远,充分运用数学、物理、化学、语言、医学、生物、哲学、宇宙学等科学知识破解传统运动载体武术及其鞭杆所包含的各类科学知识信息,使我们祖先留下的传统文化大放异彩是我们的责任所在,而通过对它的破解,对于推动科学的发展与运用则不啻为一种灵感。

       三、缠海鞭杆艺术表达的趣味性

       恩师所设计的三个鞭杆套路,完全参考竞技武术的表演风格,使整体套路动静鲜明、节奏明快;抑扬顿挫、荡气回肠,起势稳重大方;行进快速多变而又步伐迂回;过度动作曲折细腻;收势动作奇妙呼应,使鞭杆的核心技法巧妙链接,总体动作在突出凶猛泼辣、变化莫测的同时,通过大小头的不断变化与身法步伐的起伏、高低、正反、刚柔、快慢等的结合,展示出鞭杆的刚中寓柔、灵活巧变的另一面,充分表达了缠海鞭杆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如鞭杆一路的第一趟,一开始怀抱金鞭势如山,突出演练的静态气势,提振演练的精气神。一上手静态虚步执鞭亮式紧接移动的虚步执鞭暗藏鞭杆的近身技击飞剪钩挂,直接劈打门面,一动一静看似相似平淡,实则暗藏玄机,给人以想象空间。缠海三鞭与左右竖鞭讲究大开大合、转身弓步用鞭;回身抽步、翻臂扭腕将身形挺拔与下蹲扭转急剧变化、防守与进攻一体表现,给人以变化的震撼感;猴子掉棒配合脚下的“S”行步步形,既舒缓又紧张、让攻防一体、攻防转换魔幻般变化;之后的劈砸搬点分左右,身随步转、棍随身转;退中进步、进中退步;虚中有实、实中还虚;攻中有防、防中有攻;上下虚实、攻防一体,鞭杆的变化之妙以另一种形式呈现,之后樵夫砍柴的身形转变作为第一趟的下蹲收势与起势相互呼应。即便是一趟内容,从挺拔定势—暗示启动—比较变化—快速s疾步变化—左右转变化—转身下蹲担棍收势,动静分明、以快为主;攻防转换、一体变化;鞭不空走、身不盲动;鞭人合一、鞭随身动;步伐灵活、把法奇妙;节奏多变、韵味十足,上下左右、高低长短、前后曲直、无势不攻、无势不防,鞭杆的迅疾舒缓节奏直击人心。

       再如缠海鞭杆三路,整体是以鞭杆十八打为内容的设计,其第一趟主要有拨云见青天、裹步缠肘(上下缠肘)、跨海鞭、倒挂金钟、老翁拄拐几个动作组合构成。拨云见青天用提腿的拦拿枪与抱棍下蹲来起势,动静分明、高低搭配,之后紧接拨云见日的核心动作,将平云棍的大小头变化与拧身右踹拨打相衔接,突出核心技法,然后用横式剑腕四六步收势,整个动作组合变化丰富、打法奇变。裹步缠肘用左右上下缠肘与行步、跟步、裹步、倒插步相结合,体现大小头变化的多样性,在动作布局上绕圆行进,既是攻防的转换,又是大小头掉用灵活应变的典型,在整个套路中既体现单式的快与急,又表现整个套路攻防的疏与缓,极大增加了套路变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裹步缠肘之后,用移动式无中生有接倒挂金钩,将攻防巧妙链接,最后是背后的老翁拄拐,既是第一趟的收势又是第二趟的开启。虽然只是一趟,但高低、疏密、曲直、正反之间,节奏明快、承转起伏;鞭人合一、鞭随身走;把法多变、技法奇巧,其他三路及其每一趟与这两趟相较高潮迭起、相互补充;各具特色、回味无穷,限于篇幅不再多述,值得有识之士把玩鉴赏。

       四、缠海鞭杆阴阳变化的辩证性

       缠海鞭杆最丰富的内涵是阴阳变化。鞭杆可替代任何武术器械,是所有武术及其器械中最能体现阴阳变化之妙的载体。“短中有长、长中有短;两头掉用、阴阳互变;打中寓戳、戳中还墩;无中生有、移步换形”等是其阴阳变化的最直接显现。

       人体是万物之灵,人的手是宇宙万物中最巧妙的实体存在。每只手都是高度的阴阳合体,手要握住东西必须有方圆、长短、高低、虚实、里外、软硬、奇偶等的合一,而两手及其两手之间的阴阳变化与鞭杆大小头的阴阳变化组合的玄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是鞭杆实现阴阳转换中最充分、最玄妙、最神奇的反映。没有什么武术器械能与鞭杆所包含的阴阳变化的丰富性相比较。鞭杆的哲学思想源于生活,但足可启迪人生!简单平实中修悟人生,遵规守矩中追求变通,丰富多彩中坚守底线,真真假假中自有分寸,以攻为守中积极进取,防守反击中随屈就伸,质朴至真中巧妙圆通,沉稳世故中圣智仁爱,这些无一不是生活。学习武术,了解鞭杆文化,让我们因这份追求而做一个更加高尚明智的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同时影响身边的人,让他们能树立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让他们走近武术、认识武术。这样,武道不孤、天下绝学、人人皆可。

       先人之于“武学”的追寻远不止于“攻、守”技艺的层面,“打与不打”、“进取与退守”之间揭示的是武者的修为境界,缠海鞭杆正如“独孤求败”的“木剑”打出的是“止戈为武”的武术至高境界。

        五、缠海鞭杆道德境界的至纯性

       缠海鞭杆有着很高的健身养生价值。“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为什么说养生是立身之本,只有学会养生而为啬早服,才会事业长久?这个“啬”字告诉的非常直接,这也是晨练的老人喜爱鞭杆的深层次原因,当然它不仅携带方便,既可当拐杖,又可当器械,习武者用它替代其他刀、剑、棍甚至枪,这短小的鞭杆包容性源于其隐含的大“道”,也只有通过鞭杆的修炼才会体会《道德经》“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的真正境界。

       “道常无名,朴”,这个朴不就是一根鞭杆吗?鞭杆虽不华丽,但正是它的质朴无华,才具备了无限变化、无所不能的道的秉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根鞭杆分两头,大小头的无尽变化不正是道生成万物的直接体现吗?“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鞭杆正是具备了“有无”、“长短”、“高下”等的属性,也就具备了道的属性。鞭杆就像道的作用,“道常无為而无不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用质朴的鞭杆作为修养的载体,使人可以克服各种欲念的干扰,使人保持清静平淡的状态,不失为最高的养生境界。“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是人生至真的追求。

      “善剑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以身,其德乃真”。《道德经》第54章还告诉我们这样的基本道理,以鞭为剑,坚持武学修炼与抱虚守静内练,是全部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是华夏文明绵延不断的直接原因,也是中国人追求内圣外王的根基所在。通过武练内修的体会,使人彻悟人体小宇宙与大宇宙的对应与联系,从而明白《道德经》所阐释的大道完全在乎人自身心性的修炼和人生道义的开发,从而可以贯通”四书五经”所倡导的自强、厚德、自省、包容、圆通、仁爱、止善、亲民等精神要义。

       无疑,鞭杆是当代武术修炼最好的选择!缠海鞭杆是当代养生武术文化至宝!兰州缠海鞭杆对宣传兰州地方武术文化价值独具!
 

(作者: 潇樯   建国)

      2025年9月
 
责任编辑:万维

摘要:

恩师王得功的武术造诣博大精深、自成一家,尤其他对鞭杆这一特有武术文化情有独钟,这完全基于鞭杆所蕴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