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兰州市八十六中、二十九中实施军事百科教学中,沈洁、宋斌、杨旭旻三位教师通过《父亲的抗美援朝》《第一架U2是怎样击落的》《空军战力:探索空中装备的秘密》三堂主题课程,以历史叙事、科技解析与实践体验为载体,为学生构建起立体化国防认知体系,引发强烈反响。
从个体记忆到家国情怀
沈老师以《父亲的抗美援朝》为切入点,通过讲述抗美援朝老兵的亲身经历,将宏大战争史转化为具象化的故事。课堂中,学生通过分析战场细节、讨论战争背景,逐步理解“保家卫国”的深层含义。沈老师特别设计“历史事件逻辑链”互动环节,引导学生从时间线、因果关系等维度剖析战争意义,培养批判性思维。一位老师课后感慨:“原来历史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写就的故事。”
从军事对抗到和平守护
宋老师针对低龄段学生认知特点,将U-2侦察机击落事件重构为“智慧VS科技”的正义叙事。课程摒弃军事冲突的残酷场景描写,聚焦雷达技术突破与导弹研发历程,通过“科技树”图示化呈现技术攻关过程。学生在模拟“破解高空侦察”的互动游戏中,领悟“科技应用于防御”的理念。宋老师强调:“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记住击落U-2的壮举,更要让他们明白——和平需要智慧守护。”
从科技展示到强国志向
杨老师的《空军战力:探索空中装备的秘密》课程以多媒体课件、装备模型演示和飞行模拟视频为载体,直观展现空军装备发展脉络。通过“装备性能参数对比”“未来空战场景推演”等环节,学生深刻感受科技强军的现实意义。课堂中,杨老师特别设置“我的国防科技梦”自由讨论环节,激发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相结合。一位学生在课后感中写道:“原来学好数理化真的能报效祖国!”
多维融合的思政育人模式
此次课程呈现三大创新亮点:一是情感共鸣,以家庭记忆为纽带,架起历史与现实的情感桥梁;二是认知分级,针对不同年级设计差异化叙事框架,低年级侧重科普知识,高年级强化逻辑思维;三是实践转化,通过角色扮演、技术模拟等沉浸式体验,将国防教育从“被动吸收”转向“主动接纳”。
“军魂进校园”活动通过历史回望、科技解密、实践体验等多维途径,成功实现国防教育从知识传递到精神铸魂的跨越。未来,云支教团队将尝试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找准学生兴趣点,精准推送教学内容;通过“全息投影”等数字技术制造音、视、听三位一体的呈现形态,将教学资源立体化,开辟形象化思政教育空间。
更多内容请搜索VX公众号“君爱2023”。
(撰稿 兰州云支教屈现伟 校正 王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