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博物馆:以科技赋能文物保护 用创新活化非遗传承_甘肃零距离网
甘肃零距离网 | 甘肃综合城市门户 !

甘肃博物馆:以科技赋能文物保护 用创新活化非遗传承


为进一步了解甘肃当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体情况,7月25日,甘肃省博物馆在接受北京科技大学“甘露陇熠”乡村教育振兴实践团采访时,详细介绍了其在文物数字化保护、非遗文化传播等方面的探索实践。作为2014年国家文物局认定的智慧化博物馆试点单位,甘肃省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与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持续深耕,用科技力量守护历史文脉。

(7月25日实践团成员采访甘肃省博物馆工作人员)

在文物数字化保护领域,甘肃省博物馆已搭建起完善的数字管理服务平台,通过全面精细化的数字化采集,实现文物信息的永久储存,为后续保护修复、学术研究留存珍贵数据,其理念与莫高窟数字化保护一脉相承。针对青铜器、壁画等易损文物,博物馆建立温湿度、光照等参数的动态监测系统,结合智能算法预判风险,构建起科学的预防性保护体系。目前,馆内数字化展览已通过公众号平台开放购票通道,观众凭票可免预约直接参观,让文物“活态”展示更便捷。

为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生,甘肃省博物馆创新展览形式,将固态文物与动态艺术有机融合。2024年画像砖展中,博物馆邀请凉州谷子非遗传承人现场展演,并联合新民歌乐队开展快闪活动,让静态展览与音乐、技艺展示碰撞出别样火花。每逢春节,博物馆联合文旅厅邀请非遗传承人驻场,大年初一至初七持续呈现非遗技艺;2025年起,针对成人的非遗社交活动每月定期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扎染等体验项目已成为品牌活动,寒暑假更有专为儿童设计的非遗互动活动,让传统文化浸润人心。

北京科技大学实践团在采访期间,还走访了馆内的乡村振兴馆。作为甘肃特产购物中心,这里集中展示了省内各地的特色产品,从传统手工艺品到地方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的商品承载着甘肃各地的文化特色与地域风情。实践团成员们在参观中了解到,这些特产的展示与销售不仅为观众提供了接触地方文化的新途径,也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搭建了宣传与推广的平台,让文物展览与地方经济发展形成了有机联动。

(7月25日实践团成员参观博物馆内乡村振兴馆)

面对活动开展中的实际挑战,甘肃省博物馆积极探索优化路径。针对公益活动中出现的资源利用问题,博物馆正研究通过收取少量成本费筛选参与者,提升活动实效;对于受众参与规范问题,通过加强活动宣传引导,完善报名信息核验,力求在服务公众与资源合理利用间找到平衡。在文创开发领域,“十五五”规划中已明确非遗融入计划,正广泛征集创意灵感,旨在让非遗元素通过文创产品走进日常生活。

甘肃省博物馆研究部负责人表示,博物馆始终欢迎社会各界尤其是青年群体的交流反馈,通过双向互动凝聚智慧,让文物保护更精准、文化传播更高效。未来,甘肃省博物馆将持续以科技为翼、以创新为笔,在守护文化根脉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摘要:

为进一步了解甘肃当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体情况,7月25日,甘肃省博物馆在接受北京科技大学甘露陇熠乡村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