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足迹印黄沙:民航学子甘肃探寻治沙精神纪实_甘肃零距离网
甘肃零距离网 | 甘肃综合城市门户 !

青春足迹印黄沙:民航学子甘肃探寻治沙精神纪实


当“00后”大学生遇上千年风沙线,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2025年7月21日至26日,中国民航大学“从民勤绿洲中探寻治沙精神”实践队一行深入甘肃省民勤县和古浪县,以脚步丈量荒漠绿洲,用汗水浇灌绿色希望,在为期六天的实践中,完成了一次身体力行的生态守护、一场深入肌理的文化探寻、一次青春力量的生动实践。

星夜兼程,奔赴风沙前线

7月21日下午三时,实践队在兰州站集结完毕,怀揣着对生态治理的关切与热忱,乘坐中巴车一路向西北行进。夜幕沉沉,车轮滚滚,当指针指向深夜11点,他们终于抵达民勤县种林公益发展中心公益林基地——未来几日实践的大本营,也是他们直面风沙、理解坚守的第一站。

(图为实践队兰州集合)

汗水滴灌,方知绿色珍贵

次日清晨,实践队员们便投身最基础却至关重要的护林工作。在公益林基地工作人员的专业指导下,他们学习并实践了为“沙漠卫士”梭梭树浇水的独特技艺:将水管精准插入梭梭外围沙地,引水灌入,耐心等待生命之水完全渗入干渴的地底,再细致地将水坑逐一填平。每一滴水的渗透,每一锹沙的回填,都凝结着对脆弱生态的敬畏。当队员们直起酸痛的腰背,眼前这片顽强挺立的绿色,其背后的艰辛与意义已深深烙印心间。

(图为实践队在公益林基地为梭梭浇水)

下午,各高校实践队齐聚公益林基地,在《地球绿盾2030:全球荒漠化防治倡议》(后简称为《倡议》)横幅上签下自己的姓名、高校之名、真挚的寄语......签字过程中,大家心中都种上了一颗为民勤绿色、中国绿色、世界绿色贡献力量的种子,期望这颗种子传播的更远、长得更高。

(图为《倡议》签署现场)

《倡议》是由中国民航大学“从民勤绿洲中探寻治沙精神”实践队草拟,于7月22日签署,7月31日正式发布。该倡议旨在宣传全球荒漠化防治行动,呼吁青年为全球荒漠化防治行动贡献力量。它以民勤“沙漠绿楔”生态地位为引,揭示防沙治沙的紧迫性;嵌入民勤人人治沙的动人故事,突出坚韧不拔接续相继的精神力量;并期望通过科研共享、实践协同、文化联结三大支柱将民勤经验升格为全球荒漠防治协作网络。实践队制作并于8月2日发表了相关宣传片。截至7月31日,已有43支高校实践队,8个高校环保类、公益类社团,4个地方公益发展机构共2600余人参加了倡议。

(图为《倡议》宣传图)

7月22日夜幕降临,实践队迅速转换身份,化身助农主播。晚上八点十分,队员们默契配合“仲麟哥”在抖音平台为当地特产金红宝蜜瓜倾情代言。镜头前,青年学子热情洋溢地讲述民勤蜜瓜的甘甜,一小时内成功售出近1000单,以实际行动架起助农“云桥梁”,让沙漠绿洲的甜蜜果实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图为直播现场)

八站连访,触摸民勤脉搏

7月23日,实践队兵分两路,展开密集而深入的探访。第一分队踏上“三下乡社会实践参观”之旅,行程紧凑,收获丰盈:

首站公益林基地奠定生态认知基础;在收成镇蜜瓜交易中心,参观者既能品尝香甜蜜瓜,亦能见证其现代化高效配送流程;民勤蜜瓜馆系统展示蜜瓜品种与文化,堪称产业“百科全书”。节水科技馆则聚焦沙漠地区生命之源,呈现尖端灌溉技术,彰显“滴水贵如油”的节水实践。乡村记忆博物馆珍藏的农耕器具与生活场景,生动展示绿洲人民的生存智慧;防沙治沙纪念馆通过历史图片与治沙工具,真实记录民勤人民抗击风沙的艰辛历程与卓越成就。行程终点红崖山水库,作为“沙海明珠”,其浩渺水域是民勤生态治理成效与可持续发展命脉的有力象征。

(图为蜜瓜交易中心)

(图为民勤蜜瓜馆)

当晚,队员们受民勤文旅局邀请,活力四射地参与了民勤县夜跑活动开幕式,青春身影融入当地文化生活。

与此同时,第二分队的四位成员清晨便深入田间,体验蜜瓜采摘的辛劳与喜悦。随后转战红崖山水库,化身“艺术治沙者”,以画笔为武器,在水库墙面上精心绘制环保主题海报,用斑斓色彩为节水护水理念增添一抹亮丽风景。

(图为队员作画过程)

问道专家,聆听治沙传承

24日,第一分队专程前往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和民勤沙生植物园,治沙专家唐进年教授为队员们带来一堂生动的荒漠植物科普课。沙生植物强大的生命力与科研人员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让学子们深感生态治理背后深厚的科技支撑。第二分队则继续在水库旁完成画作,为水库增添人文亮色。两队当晚会师,交流分享所见所闻所思。

(图为绘画成果)

25日,实践队再受文旅局邀请,于上午九点参加盛大的民勤热气球嘉年华开幕式。队员胡维翔作为青年学生代表登台发言,他铿锵有力的声音传递出民航学子关注生态、勇担使命的青春宣言。

(图为热气球嘉年华开幕式)

下午,队员们怀着崇敬之情奔赴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讲解员为实践队讲述了治沙人的动人故事。实践队成员高默涵采访了第二代治沙人杰出代表程生学。程老深情讲述父辈“六老汉”的筚路蓝缕与自己的无悔坚守,“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铮铮誓言在青年心中激起强烈回响。

(实践队成员高默涵采访第二代治沙人程生学)

感悟沉淀,精神薪火相传

26日上午,实践队在基地进行活动总结。队员们围坐一堂,畅谈六日实践的震撼、感动与成长。那些烈日下的汗水、风沙中的足迹、与治沙人紧握的双手、亲手浇灌的梭梭幼苗、直播间里助农的呐喊、博物馆中的历史回响……都化为深沉而炽热的感悟。大家一致认为,民勤之行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治沙人所展现的坚韧不拔、科学务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核,正是新时代青年成长亟需汲取的宝贵养分。实践队精心录制了访谈视频,将这份珍贵的感悟与思考永久留存。

(图为实践队围坐谈感想)

此外,实践队还有幸亲历了甘肃民勤县“智绘沙海 诗意绿洲”首届AI沙漠诗会。人工智能诗人深度参与创作,其作品在风沙与绿洲的交响中被诵读演绎。这不仅是一场科技与诗歌的先锋碰撞,更巧妙地融入了民勤人智能治沙、守护家园的坚韧精神,于苍茫沙海中谱写出人机协作、共绘诗意绿洲的崭新篇章。

(图为实践队负责人刘煜祖与“仲麟哥”在AI沙漠诗会的合影)

实践队还取得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草业科学的学科带头人之一、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南志标先生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黄建平先生以及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胡小文先生的关注与支持。

(图为南志标院士给队长刘煜祖的回信)

(图为黄建平院士给队长刘煜祖的回信)

8月11日,“从民勤绿洲中探寻治沙精神”实践队还联合了多个高校和广州市南沙区欢喜志愿服务队展开故事和经验分享“绿意传播计划——共话生长的希望”线上圆桌会议。高默涵同学作为第三组负责人对发言进行了总结。

(图为圆桌线上会议宣传图)

从亲手浇灌梭梭的沙地,到人声鼎沸的蜜瓜直播间;从承载厚重历史的治沙纪念馆,到象征现代水利奇迹的红崖山水库;从聆听专家教诲的沙生植物园,到对话治沙英雄……中国民航大学实践队的足迹深深印刻在民勤这片热土上。他们带走的,不仅是满身风沙和珍贵记忆,更有那融入血脉的“勤朴坚韧、不畏艰险、众志成城、久久为功”的民勤治沙精神和“人人上,代代传,步步走,苦苦干”的民勤精神。这精神如沙漠中顽强的梭梭,必将在这群蓝天骄子的心中生根发芽,激励他们在未来的广阔天地间,用青春与智慧守护绿水青山,共筑美丽中国。

致谢:

本次实践活动得到了民勤县种林公益发展中心、民勤县文旅局、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与悉心指导,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通讯员:高默涵)

摘要:

当00后大学生遇上千年风沙线,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2025年7月21日至26日,中国民航大学从民勤绿洲中探寻治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