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兰州交通大学“青苗传音”推普暑期社会实践团怀揣青春热忱与使命担当,深入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以“推普助农与教育帮扶”双轮驱动,通过系统化筹备、多元化实践,在黄土高原上书写了一段“语言赋能乡村”的生动篇章。
精心筹备筑根基 青春整装再出发
为确保实践活动安全高效开展,6月25日起,实践团便开启周密筹备。团队负责人许彤组织行前会议,明确“推普+文化传承+产业赋能”核心任务,学习国家推普政策与乡村需求报告,并将成员科学划分为统筹规划、宣传推广、后勤保障、影像记录、安全应急等五个专项工作组,细化行程安排与安全预案。7月3日的破冰活动与安全部署会,进一步凝聚了团队合力,强调纪律规范与专业准备,为实践活动筑牢组织与安全根基。
实践期间,团队严格践行筹备要求,每日召开工作例会,会上精准指出前一天工作中的不足,细致部署当日任务安排,让实践工作在总结与规划中有序推进。同时,每位成员都将安全准则牢记于心,在走访调研、活动开展等各项工作中严格遵守安全规范,全程确保了实践活动的安全进行,让前期的周密筹备真正落到了实处。
多维推普入基层 语言桥梁连民心
实践团自7月4日冒雨奔赴静宁,至10日离开,始终以推普为核心展开系列实践活动。实践团扎根王川村开展普通话调查,随后坚持“每到一处、推普跟进”,足迹覆盖周边村庄与社区。他们张贴“说好普通话,架起沟通桥”等海报,通过问卷调研、面对面访谈收集村民普通话使用数据。面对老年群体耐心解读问卷;与村民交流时,既讲推普日常实用价值,也谈其对农产品外销的长远意义。规范流程加暖心沟通,让普通话推广在轻松氛围中扎根乡村,为后续工作积累了扎实数据。
成员们还创新设计了“语言+特产”宣传折页读本,融入静宁苹果、烧鸡等故事,附上有声二维码,方便村民学习,让推普更接地气、更入人心。
红韵润心传薪火 推普助力文化兴
循着红色足迹,实践团走进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在日晷广场感悟长征精神;在毛泽东旧居追忆峥嵘岁月。成员们将推普与红色文化传承深度融合,在向游客与村民讲解时,既深刻阐释普通话对红色故事传播的深远意义,又结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阐明其在促进人际交流、助力乡村发展中的现实价值。
一句句耐心引导如春雨润物,让“红色精神借语言传远”的理念深入人心,更让普通话成为承载红色记忆、传承红色文化的有力“翅膀”,让红色薪火在清晰通畅的表达中代代相传。
声入产业促发展 语通四海助增收
实践团聚焦静宁特色产业,深入探寻普通话蕴含的“经济价值”。在德美现代农业智慧园,成员们看到连片果园里挂满的静宁苹果,了解到这一特色产业已带动近20万贫困人口脱贫;在果园与电商直播间里,普通话正成为果农们的“致富密码”——与外地客商谈价签单时,清晰的表达避免了沟通误差,电商直播带货时,标准的发音让更多人了解到静宁苹果的优良品质,有效打开了外销市场;在八里工业园区的高家烧鸡店,卤香四溢的车间里,传承人一边翻动卤制中的烧鸡,一边感慨:“百年老汤的香味,得靠标准普通话传向全国。”无论是线下接待外地游客时介绍风味特色,还是线上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广,规范的语言都让这道非遗美食的名声越传越远。
从飘香的果园到忙碌的车间,实践团真切见证了普通话如何从日常沟通工具,逐渐转变为推动产业升级、助力农民增收的“语言通行证”。
语润童心育新苗 文化传承有新力
在静宁县崇文路社区,实践团为青少年精心打造了“推普小课堂”。课堂以趣味方言互动破冰,瞬间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随后用色彩鲜亮的汉字拼音卡片教学,搭配紧张刺激的拼音大比拼、妙趣横生的绕口令等活动,孩子们争相举手参与,清脆的朗读声、欢快的笑声此起彼伏,学习兴趣被充分点燃。
更令人欣喜的是,实践团组建的“推普小分队”成了社区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孩子们表示会主动在邻里间展示学到的普通话知识,把课堂上的欢声笑语带到街头巷尾。这些小使者既是普通话的学习者,更是传播者,他们用同龄人的语言和方式,让普通话在社区里更易被接受、更广泛地流传,为乡村推普注入了持久的青春活力,也让语言传承有了生生不息的少年力量。
文博探源承文脉 语通古今续华章
走进静宁县博物馆,实践团成员在玻璃展柜前驻足凝视:“静宁七宝”泛着温润光泽,齐家文化的神秘魅力透过玉器纹路缓缓流淌;秦汉瓦当的云纹依旧清晰,魏晋铜饰的肌理尚存温度,指尖轻触展柜玻璃,仿佛能触摸到跨越千年的历史脉络。展厅内,讲解员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将每件文物背后的文明故事娓娓道来。那些曾被方言隔阂的历史细节,在清晰的表达中变得鲜活可感,让本地居民得以跨越语言壁垒,真正深入理解家乡文化的深厚底蕴。
实践团成员在聆听中深刻体悟:普通话从来不止是简单的交流工具,更是维系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它让沉默的古老文物“开口说话”,让静宁大地上沉淀的历史底蕴,在新时代的语言桥梁上焕发出蓬勃生机。
兰州交通大学 “青苗传音” 推普暑期社会实践团以 “尚德、励志、博学、笃行” 的校训为指引,从前期筹备的细致部署到实地实践的多元深耕,用青春之力将普通话推广深植于乡村教育的沃土、文化传承的脉络与产业发展的肌理。他们踏遍黄土高原的沟壑田埂,用脚步丈量乡村土地的厚度;穿梭于集市社区的烟火人间,用语言架起连通内外的发展桥梁,让普通话成为撬动静宁乡村振兴的 “金钥匙”。村庄上,老乡们握着宣传折页读本时竖起的大拇指;社区课堂上,孩子们举着拼音卡片放声朗读时绽放的稚嫩笑脸,都在无声诉说着这份努力的价值。这支青年团队以知行合一的实践,诠释着新时代学子的担当,让青春之花在乡村振兴的热土上绚丽绽放。
实践团的辛勤付出与显著成效,获得了静宁县政府的高度认可。近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静宁县委员会向兰州交通大学 “青苗传音” 推普实践团发来表扬信。信中对实践团在当地普通话推广工作中展现的专业素养、奉献精神及取得的扎实成果给予充分赞誉,明确肯定其为静宁县乡村语言文化建设注入了鲜活力量,为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是青年学子扎根基层、担当作为的生动典范。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回程的车窗将田野渐次拉远,车辙碾过的黄土路上,关于土地与责任的种子却在心里悄悄扎根。“三下乡”从不是终点,而是让我们带着对乡村的深层理解与责任觉醒,重新出发的起点。或许未来未必常回这片土地,但这段时光淬炼的真诚、务实与担当,早已成了生命里不会褪色的底色。
——张 宸
从品味静宁苹果的甘甜、烧鸡的酥香,到田间地头教普通话的认真、社区小课堂里的欢笑声;从挨家走访时记满民情的笔记本,到博物馆里触摸历史的沉浸式学习…… 正是这些细碎日常与共同挑战,将团队的每颗心紧紧系在一起。我们终于懂了,推广普通话从来不止是教说话,更是为乡村架起通往广阔世界的桥梁。
——刘东昉
静宁的推普时光,像一双温暖的手,让我触摸到语言背后跃动的乡村脉搏。某个瞬间忽然彻悟:普通话从不是简单的交流工具,而是打破信息壁垒的钥匙,是让乡村与外界平等对话的底气。这方水土的振兴,既要产业在土地上扎根,更要语言的根系深扎土壤——让每一份耕耘的努力被清晰听见,让每一份向上的渴望被准确传递。
——郑诗琪
静宁推普之行,让我对语言的力量有了全新的认知。于乡村而言,普通话不只是沟通的媒介,更是激活乡土活力的密钥:乡亲们用它和收购商顺畅洽谈,让苹果的芬芳飘向更远的市场;用它在镜头前讲家乡故事,让黄土高原的风情被更多人看见。推普为乡土与外界架起桥梁,让发展的机遇在城乡间流转,让乡村的价值被清晰彰显——这正是助力乡村振兴最本真的意义:让每一份扎根土地的力量,都能被看见、被传递。
——范玉珍
车驶离静宁时,心里装着的是沉甸甸的收获。看老乡们攥着宣传折页读本逐字拼读的专注,孩子们举着拼音卡追来问,才真正明白,我们不只是在推广普通话,更是在为静宁的故事搭建通往外界的桥梁。最暖的是队友们的温度,我们共守一盏灯改材料到深夜,围坐谈天分享心事,连泡面复盘时眼里闪烁的同频光芒,都从未让谁落单。我也悄悄在成长,从最初的慌手慌脚到后来的从容应对,熬红的眼眶、改皱的方案纸,都成了心底的底气。这个夏天,值了。
——许 彤
图文来源: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推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OezNas3u89GEhIV37FX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