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强国战略指引下,非遗传承成为青年践行文化担当的重要命题。2025年7月11日至13日,甘肃农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探寻雕漆瑰宝,传承非遗薪火”文化传承实践团奔赴天水市秦州区,以脚步丈量文化根脉,以匠心解码非遗技艺,在“三下乡”实践中书写青春传承故事。
千里奔赴:从临洮到天水,开启文化寻根之旅
7月11日清晨8:20,临洮县的晨雾还未散尽,实践团成员已背着行囊集结完毕。大巴车缓缓启动,载着8名师生的期待驶向天水。4个多小时的车程里,成员们围绕“天水雕漆”“伏羲文化”展开热烈讨论,从史料记载到民间传说,对目的地的好奇与日俱增。
正午12:30,大巴车驶入秦州区,这座被称为“陇上小江南”的城市,以古朴与活力交融的气质迎接访客。稍作休整后,实践团马不停蹄开启首站探索——天水市博物馆与伏羲庙,在历史与传说的交织中,触摸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
对话历史:博物馆里的时光解码与伏羲庙的文明溯源
天水市博物馆:科技赋能,解锁文化密码
踏入天水市博物馆,朱红廊柱与飞檐斗拱勾勒出明清建筑的典雅轮廓(如图1:实践团在博物馆前合影)。展厅内,从史前彩陶到唐宋瓷器,千余件文物串联起天水八千年文明史。在数字化互动区,成员们围聚在电子查询屏前(如图2:成员操作互动屏场景),指尖滑动间,“天水雕漆技艺发展史”“非遗保护成果”等信息一一呈现。
“原来雕漆在汉代就已成为贡品!”团队成员李同学指着屏幕上的史料惊叹。讲解员补充道,天水雕漆以“选料精良、漆面光洁、刀法细腻”闻名,其技艺可追溯至秦汉,兴盛于唐,在明清达到巅峰。透过科技与历史的对话,成员们不仅看到文物的静态之美,更洞察到非遗技艺在时光中迭代传承的动态脉络。
伏羲庙:人文始祖故里,感悟精神传承
午后的伏羲庙,古柏参天,檐角铜铃随风轻响。行至“见易亭”前,朱漆立柱上“恩泽神州”“德合天地”的楹联气势恢宏(如图3:实践团在见易亭前合影),背后“羲皇故里”碑承载着华夏文明的源头记忆。
“伏羲画八卦、结网罟,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导游的讲解让成员们沉浸于上古传说。在庙宇建筑群中,成员们观察木构斗拱的精巧、砖雕壁画的细腻,更从“开天明道”的文化符号里,体会到非遗传承与文明起源的深层联结——正如雕漆技艺承载着匠人的智慧,伏羲文化同样凝聚着先民对世界的认知,二者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
探秘非遗:飞天雕漆厂里的匠心解码
7月12日上午9时,实践团抵达天水市秦州区飞天雕漆厂。厂门上方“飞天雕漆”四个红字苍劲有力,团队成员举着“探寻雕漆瑰宝,传承非遗薪火”的红色横幅合影(如图4:雕漆厂前横幅合影),正式开启非遗技艺的深度探秘。
车间里的“慢工艺”:数十道工序里的时间沉淀
踏入生产车间,工匠们正在进行“打磨与抛光”工序——一位身着橙色工作服的师傅,手持砂纸反复打磨木板(如图5:打磨与抛光),动作沉稳而专注。“打磨与抛光的动作要重复上百次,每层打磨所用的砂纸粗细数目不同,整个过程耗时一天。”车间负责人介绍,雕漆工艺繁琐,从木胎制作、披灰打磨,到雕刻、推光,需经设计、制胎、髹漆、雕刻、打磨、做色、推光等十余道核心工序,每一步都依赖匠人的经验与耐心。
在雕刻区,工艺师手握刻刀,在干透的漆层上雕琢花鸟图案,刀痕深浅间,花瓣的层次与灵动跃然“漆”上。“雕刻最忌心急,力度差之毫厘,图案就会失真。”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郭艾分享道,他1989年进入雕漆厂,师从名家,将石刻镶嵌工艺融入雕漆,其作品《锦绣春晖》曾获行业大奖。
展厅里的“活化石”:荣誉与作品背后的传承密码
穿过车间,实践团步入雕漆展厅,眼前的红漆屏风令人震撼——六扇屏面上,仙鹤在朝霞中振翅,漆色莹润如琥珀,雕刻细节纤毫毕现(如图6:雕漆屏风作品)。展厅一隅,“甘肃老字号”“中华老字号”等牌匾与历史照片组成荣誉墙(如图7:雕漆厂荣誉墙),见证着飞天雕漆厂60余年的传承史。
在工艺师简介区,成员们驻足于“张平大师”的介绍牌前(如图8:张平大师简介):这位毕业于天水师院美术系的工艺师,将国画技法融入雕漆,作品《红叶白鹤》获“百花·漆花杯”金奖。“传统工艺也要创新!”张平的创作理念,让成员们意识到:非遗传承不是守旧,而是在坚守匠心的同时,注入时代活力。
展厅里,团队成员与何小平师傅交流。这位1979年进厂的老工匠,参与过最高人民法院八米屏《锦绣河山》的制作,他感慨道:“现在年轻人嫌雕漆工序慢、吃苦多,愿意学的越来越少。”这番话让成员们陷入沉思——非遗传承的困境,既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青年群体的关注与参与。
青春担当:在实践中锚定传承使命
两天的实践里,成员们的笔记本记满观察与思考:
团队成员刘同学:“从博物馆的史料,到雕漆厂的工艺,我看到了‘匠心’的力量——这是一种穿越千年的专注。”
陈同学:“张平大师把国画和雕漆结合,让我明白非遗可以很‘潮’,关键是怎么和年轻人对话。”
指导老师关老师:“希望同学们不仅是观察者,更能成为传播者,让雕漆技艺走出工坊,走进大众视野。”
结语:以青春之力,续非遗薪火
此次“三下乡”活动,实践团既在博物馆与伏羲庙中追溯文化根源,又在飞天雕漆厂解码非遗技艺。从临洮到天水的400里行程,不仅是空间的跨越,更是青年与历史、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未来,实践团将以“三进”行动延续传承使命:
一、 进课堂:整理调研成果,在校园开展“雕漆技艺”主题宣讲;
二、进媒体:通过短视频、公众号等平台,讲述雕漆工匠故事;
三、进创意:探索“雕漆+文创”设计,助力非遗产品年轻化表达。
正如飞天雕漆在岁月中层层髹漆、终成瑰宝,非遗传承也需一代又一代青年,以耐心与创新为笔,续写文化传承的时代新篇。甘肃农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的青年们,正以实际行动证明:非遗传承的“慢工艺”里,藏着青春担当的“快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