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寒旱变“智”田,农业转型结“金果”_甘肃零距离网
甘肃零距离网 | 甘肃综合城市门户 !

陇原寒旱变“智”田,农业转型结“金果”


智慧农业,点亮陇原寒旱

10月22日下午,张掖市甘州区三和智慧农业产业园的温室大棚内一片繁忙景象,暖意融融。饱满鲜亮的串番茄挂满藤蔓,农户们熟练地采收、装箱,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这些新鲜果实当晚便会搭乘冷链车发往华东、华南市场,订单早已排至下周。“这批果子品质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客户都抢着要!”产业园负责人难掩兴奋,指着忙碌的生产线说道。

作为张掖市2025年市列重点项目,这个总投资1.3亿元的智慧农业园区,当日迎来首批果实上市,标志着甘肃寒旱农业在智慧化转型道路上又迈出坚实一步,成为该领域新标杆。园区采用“企业+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运营,不仅盘活闲置资源,还为周边村民提供200个固定就业岗位,实现产业发展与民生增收双向赋能。

走进这座由闲置砖厂旧址改造的产业园,科技的力量扑面而来。温室顶部的光伏板高效收集太阳能,为园区运转提供绿色动力;墙面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为作物生长提供精准环境监测;地面滴灌管线按照设定程序,精准向每株作物输送营养液。“我们充分利用毗邻张掖电厂的优势,将工业余热‘变废为宝’,用于温室供暖,既节能又环保。”园区技术总监介绍,通过物联网系统对作物生长环境精准调控,这里的串番茄产量达到传统大棚的5到6倍,市场价值更是高出11倍,一上市便成为市场“香饽饽”。

科技赋能,产量与效益双飞跃

在甘州区三和智慧农业产业园中,科技的创新应用无处不在,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绿色与智慧的融合。温室顶部的光伏板最大限度捕捉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支撑园区运转;工业余热的巧妙利用,为作物生长提供稳定热源,既减少传统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又实现成本控制。这种“光伏+余热”的组合模式,成为寒旱地区温室种植的绿色典范。

物联网系统更是整个产业园的“智慧大脑”。通过分布在各个角落的传感器,实时收集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关键数据,自动调整灌溉、通风、光照等设备运行,实现对作物生长环境的精准调控。在这样的环境中,串番茄凭借均匀的果型、鲜亮的色泽和浓郁的口感,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全力冲刺串番茄领域的“单品冠军”。

新农人领航,盐碱地结致富果

在金昌市永昌县水源镇,甘肃德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子龙,正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盐碱地变“红色聚宝盆”的传奇。2013年,怀揣让家乡变样的梦想,蔡子龙放弃城市工作机会,回乡创办农业公司。面对传统农业效益低、农民增收难的困境,他大胆尝试红辣椒规模化种植,初期却因种苗适配性不足、管理技术欠缺,发展进度缓慢。

但蔡子龙没有被困难打倒,骨子里的韧劲让他愈挫愈勇。他主动对接甘肃省农科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邀请专家年均到田间指导20余次;白天跟着老农学实操技术,晚上自学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知识。经过三年不懈努力,他不仅掌握全套种植技术,还创新采用“订单式生产+标准化管理”模式,带领村民建成33公顷(约500亩)新品种推广实验田,成功培育出抗冻性强、亩产超6000斤的优质辣椒品种。

如今,蔡子龙创办的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国家级示范社),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模式,将分散农户组织起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格局。合作社推广的杂交辣椒品种,已辐射金昌、武威等地,带动当地农户亩均收入从5000元提升至8000元,让曾经在盐碱地上挣扎的农民,看到致富新希望。

科技贯穿全链,农产品走向全国

在景泰县的小麦基地,一幅充满科技感的春播景象正在上演。安装了北斗智能终端的播种机,沿着卫星规划的精准轨迹匀速前进,一次性完成播种、铺管、覆膜等多项作业,动作流畅高效。当地农业企业负责人介绍,自2019年起,周边县区陆续为农机配备北斗导航系统,实现无人驾驶作业,不仅解放人力,作业效率还提高30%以上,大幅缩短春播时间,确保农作物在最佳时节播种,为丰收奠定基础。

配套的物联智能灌溉系统同样功不可没。通过田间传感器实时收集土壤湿度、温度等数据,根据作物生长需求自动调整灌溉水量和施肥量,水资源利用率提升40%,既避免水资源浪费,又确保每株作物得到精准呵护。在智能系统保障下,小麦产量和品质显著提升,从播种到灌溉的全链条科技赋能,让农业生产更绿色、更高效。

在永昌县,智慧农业的创新应用不止于种植端。甘肃庆源丰数字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技术工人正有条不紊地组装智能灌溉设备。这些自主研发的太阳能电动球阀、智能变频柜和水肥一体机,通过智能化检测设备与软件系统结合,能实现从泵房精准控肥到作物长势、病虫害、土壤环境的实时监测,再结合AI大数据模型提供科学决策方案。“这套系统已覆盖永昌县及周边多个种植区,业务延伸至甘肃、新疆、青海等西北省份,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公司技术总工杨凯介绍。

智慧农业在陇东,破解山区难题

在陇东地区,智慧农业为山区农业发展难题提供解决方案。庄浪县良邑镇现代智慧农业产业园内,2176平方米的玻璃温室与15栋日光温室整齐排列,组成气势恢宏的“科技方阵”。在大数据控制中心精准调控下,温光水肥得到合理配置,温室里的草莓、西红柿挂满枝头,散发着诱人香气。

“我们采用‘党支部+企业+合作社’的创新模式,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实现资源优化整合。”园区负责人介绍,通过这种模式,农户既能获得土地流转租金,又能在园区打工赚取工资。目前,该产业园全年可产果蔬4500吨,供应30余种新鲜蔬菜,产品畅销本地及周边地区。随着二期1.6万平米温室投入使用,年产值预计将达1350万元,带动更多农户增收。

平凉组建的农技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户提供手把手技术培训。“以前遇到病虫害不知怎么办,现在一个电话农技人员就来指导,心里踏实多了。”一位果农感激地说。截至目前,甘肃省已组建120多支农技服务小队,培训农户超30万人次。庆阳市宁县苹果种植户在农技人员指导下学会无人机打药,效率提高10倍,农药用量减少20%,苹果优质果率提升到85%,收入大幅增加。

展望未来,智慧农业前景广阔

回顾甘肃寒旱特色农业数字化转型之路,科技力量让这片土地发生深刻变革。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张伟表示:“目前,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0%,建成智慧农业示范基地210个,寒旱作物数字化管理覆盖率较2023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这些数据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其中,民勤、临泽等8县区建成的20.3万亩高标准农田智能化示范区,成为寒旱地区农业转型的典型样板。

展望未来,甘肃将全力推进5G网络农村全覆盖,借助其高速率、低延迟特性,实现农业生产数据实时传输和远程设备精准控制。同时,在酒泉、天水等地建设5个省级智慧农业产业园,打造创新高地与示范引领区,通过资源整合推动产业集聚,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省协同发展。

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在产业兴旺上,通过提效提质增加农民收入;在生态宜居上,精准管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乡风文明上,吸引年轻人返乡注入新活力;在治理有效上,借科技提升乡村管理效率;在生活富裕上,以经济效益增强农民幸福感。

夕阳西下,甘州区三和智慧农业产业园的冷链车缓缓驶出,车厢里满载着串番茄奔向市场。温室补光灯与祁连山余晖交相辉映,勾勒出充满生机的画面。从河西走廊的戈壁温室到陇东高原的果园,甘肃寒旱土地正以“知天而作”替代“靠天吃饭”,在智慧农业引领下,必将结出更多富民“金果”。(实习生:王庆扬)

摘要:

智慧农业,点亮陇原寒旱10月22日下午,张掖市甘州区三和智慧农业产业园的温室大棚内一片繁忙景象,暖意融融。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