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丝绸之路上甘谷大象山_甘肃零距离网
甘肃零距离网 | 甘肃综合城市门户 !

古丝绸之路上甘谷大象山



  •     甘谷大像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城西南2.5公里秦岭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脚石级而上至巅,总长1.5公里,占地面积约640亩,是古丝绸之路上甘肃东南部融石窟和古建为一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栋画廊绿树掩映。[1]  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摄影:夕月)

        大像山石窟为甘谷八景之一的悬崖大象,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如同一条腰带。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 现存二十二个窟龛 ,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禅窟,这是大象山窟龛特殊之处,在全国也很罕见。
    甘谷大佛为半圆雕石胎泥塑,高23.3米,肩宽9.5米,头高5.8米,膝长6米。其造型高大雄伟,令人仰止,所具有的文化特质可视为西方装饰性雕塑和中国写意性雕塑完美结合的艺术巨制。

        据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先后共经历了四个朝代,三百多年。
  •  
  •  

    大像山之得名,因山巅修凿大佛像而来。甘谷大佛为释迦牟尼佛。大像山自从以大佛闻世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称大像山。[2]  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历史、典故后,根据释迦牟尼“乘象入胎”的传说,认为起名大象山更为确切。虽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义深远。从此大像山景正式命名为大象山了。1981年9月10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大象山石窟正式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进行维修。



    甘谷大佛高达20余米,脚下供人瞻仰的地域原来只有一米余地,但站在脚下如何变换位置从不同角度观看,都到合乎比例,表情和蔼可亲。它奥妙莫测之处在那里呢?这就是古代的艺匠们很巧妙地解决了高大造像在有限位置观看的视觉差问题。在解决视觉差问题的同时,须解决搭架,造型小样和安全问题。这些都要用科学的态度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来完成。
 
     甘谷大佛,端座于悬崖之壁,开凿在相对地面高度200米之上,但无论从山下或窟内各个角度去观赏,都给人一种慈祥恬静的感觉,没有不合比例的地方。在千余年前是如何做到技巧与观感的完善统一呢?全国著名雕塑艺术家温庭宽先生经过仔细观察,发现了其中奥妙。

    1983年,温庭宽先生和谭树桐先生专程来到甘谷,当时正值大佛窟龛维修之际。温老不顾年高体弱,登上脚手架,攀登至佛头顶,从上至下,前后左右仔细观察之后。惊奇地发现了塑造技法上的特殊之处。他总结到:佛的双耳,按正常雕塑技法,上耳廓缘应与眉毛相齐。但大佛的上耳廓缘提高到佛的头顶超出发际线。整整高出了正常比例的一倍多。人站在下面仰视,视觉上耳的位置正好是正常人比例。但如果了耳朵按正常比例塑造耳就有掉下来的感觉。眉躬骨,在正常塑手法上都是高高的突起,才显得目光深邃。但大佛的眉躬的雕刻与此相反,,而是在眉躬位置上阴刻了深深的凹形弧线沟,并用群青装色,反而显示出了高凸和立体的感觉,是解决了特大雕像用料容易脱落的问题,又获得了近乎完美的造型效果;佛的瞳仁为何炯炯有神,光彩夺目千年不减神光呢。原来它是用个黑釉大缸一劈两半镶嵌在眼框里,并且大缸的位置超出了下眼睑的位置,从头顶看上眼睑高出大缸做成的瞳仁,瞳仁
又突出于下眼睑,很不合雕塑规律,但站在下面的感觉,眼部的雕造正好与正常人一样,目光中含有善良慈悲和智慧的光芒。如不用这样的特殊处理,仰视将失去比例形成眼珠深陷之感,佛的鼻梁直直下垂,形成硕大的梯形体积,佛的上嘴唇高出下唇许多,而下颌骨却下陷了进去。整个头向前倾。所有这些技法上,都是古人在事先用小样的形式科学的研究和计算了其变化规律之后,胸有成竹地解决了由于高大而形成的视觉误差。就是宋明清几次大的维修,仍是在未改变原样的基础上进行了装修彩画,不失其盛唐原貌。温老感慨地说,甘谷大佛,国之瑰宝,文化遗产,值得重点保护。
  •  
  •  
     大佛胡须
     在甘谷县内流传着关于大佛蝌蚪状短须的传说,相传在清末有一外县人商人来甘谷在度渭河时不幸落水,命在旦夕是远远望见山上大佛,便祈求大佛,答应如若得救便为大佛镀金,在冥冥之中好像有拉了他一把,他便活了下来。为了实现诺言,便请匠人为大佛镀金,到最后时发现金子有些不够,就少一点点,他不知怎么办,那匠人就建议说为大佛画上胡须吧,那人觉得也只能这样了,因此在甘谷大佛中出现了别具特色的蝌蚪状短须。


  •      夜得神力
         明朝末年,在伏羌县(今甘谷县)礼辛里(今礼辛镇)陈庄,有位身材魁梧,仪表超凡的人,名叫陈纲,字维庵。头戴的草帽有雨伞那么大,一双袜子里可以装四五十斤粮食。种田耕地自食其力。他拥护祖国统一,渴望国泰民安,在清军胜利过路之际,他带领男村民把粮草运到乐善镇(今武山县洛门镇),清兵主将见他身高体健,仪态不俗,又支援军需,心中生爱,相蔼谈话,认为是个豪杰之士,当即赐给他军装,让他参军,他跪下来哭泣恳求着说:“我家有老母年事已高,实难离开”。

        清军主将见他是一孝子,便不忍强求,就赏给他丝绸布帛,让其回家。返时天已接近傍晚,离家尚有130里路,半路就留宿在位于冀城西五里的大象山上。伙伴们都到小庙中歇息,他独自一人去大佛殿烧香拜佛,跪于佛前三拜之后,陈纲抬头无意间看有麻雀从石雕大佛的耳朵里飞进飞出,他即攀上六米高的头部,把佛头耳朵里的鸟窝全部掏了出来,并将佛台清扫一番之后,不觉身体已然有些疲倦,便头枕行李包睡在大佛足下,呼鼾入睡。

        睡至深夜,却见一仙翁冉冉乘云而来,面带微笑说:“陈纲,你忠孝双全,是个好汉,今天又把我耳朵里的鸟巢清理了,我得偿谢你,你想要什么?”陈纲不知说什么好,沉思片刻之后,便回答说:“我是个庄稼汉,靠体力种田养命,我什么都不需要,只要多点力气就行。”仙翁说:“好,就给你力气吧”随即面对陈纲,口中念念有词,并伸出手来抚摸陈纲的全身,上下打量了一番过后,呼出一股仙气,便飘然隐隐而去,陈纲从梦中惊醒,便觉得通身舒展,精神倍增。忽闻鸡鸣入耳,只见门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天已大亮。
  •  
  •  
  •      从外观看,甘谷大佛既有印度早期佛教犍陀罗风格所特有的蓄有须发以及笈多王朝时期佛教造像的螺型头发,且两眉之间有白毫相等特征,又表现出北周时期颈部较粗、鼻宽短、面部神情温和韶秀等特征,还显现出盛唐时期面容饱满、唇润颐丰、双眉弯曲、两眼明澈而略显突起的审美要求。而大佛头顶的大螺旋式高肉髻则反映了其造像所跨越的北魏至盛唐的历史时空,在后来宋、明、清各代的修缮和重妆中同样也留下了时代的印记。尤其是甘谷大佛宽厚的上唇上的短须在佛教造像中并不多见,中西文化的相互融合于此可见一斑。
  •  

    一是启动实施大像山水上公园建设。该项目是2010年甘谷县人民政府要完成的十件大事之一,总投资1.5亿元,总面积500亩,其中水域面积约300亩,建成后将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园。

    二是启动实施大像山上水工程。该项目总投资50万元,水源初步拟定取用城区自来水或从渭河一级阶地取用地下水两套方案,建成后将极大地解决大像山景区建设用水和生活用水严重不足的问题,加快旅游业快速发展。

    三是启动实施大像山道路改造工程。该项目总投资53万元,主要对大像山文昌阁至百子洞、百子洞东侧至永明寺、永明寺至华严洞、华严洞至韦陀殿、五金公司楼至无量殿、石窟山门至送子殿门前、韦陀殿至财神殿等8个路段,全长538.3米道路及护栏进行维修改造。

    四是启动实施大像山环路建设。该项目总投资17万元,主要是开辟机动车上山通道,突破大像山道路“瓶颈”,改变“自古像山一条路”的传统,为大像山景区旅游开发和文物消防安全提供交通便利。

    五是启动实施《大像山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编制工作。为使大像山景区建设制度化、规范化,促进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协调发展,甘谷全面启动了《大像山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的编制工作。目前,已进入最后审定阶段。

    六是启动实施大像山讲解员公开选拔工作。经甘谷县委、县政府同意,县委宣传部、县人事局、县文化文物旅游局联合发出通知,拟从全县事业编制的工作人员中选拔6名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毕业生加入到大像山景区讲解员队伍,以提高该景区讲解员的整体水平和服务质量,以此来带动甘谷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目前,已进入报名阶段。


 
(责任编辑:琪琪)

 

摘要:象山 甘谷

甘谷大像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城西南2 5公里秦岭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脚石级而上至巅,总长1 5公里,占地面积约640亩,是古丝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