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解读《道德经》三--修身为本_甘肃零距离网
甘肃零距离网 | 甘肃综合城市门户 !

白话解读《道德经》三--修身为本


《道德经》白话解读之三

 “修身为本”的千古奥秘


王效强

 
儒家经典《大学》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是说:无论是天子,还是普通百姓,都无一例外的必须以修身(修养自己的品德)作为人生的根本,依次规划的人生路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这里进一步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人生在世为什么要修身为本?

2、修身为本的意义何在?

3、修身为本的基本方法究竟是什么?

4、为什么从修身为本出发可以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要解答这个千古之谜,我们必须从源头上去寻找答案。《道德经》作为群经之首、万经之源,对于这些根本性问题,有准确的解答,只是我们“日用而不知”,抑或是太“大道至简”被我们所疏忽。本文通过《道德经》养生典型篇章54、10、15的解读来揭示其中的道理,并依次说明《道德经》就是修身为本的经典,她从源头上说明了为什么要修身为本,修身为本的方法以及修身为本的价值。

一、《道德经》54章修身为本的大道至理

《道德经》54章原文“善剑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 ,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原文释义:善于剑术外练的人意志力坚忍不拔,善于抱虚守静内练的人精神和肉体不脱离。如果子子孙孙都能遵守“善剑”、“善抱”的道理,后代的烟火就不会断绝。把这个方法用于修炼自身,这个德行能量就能真实感受得到;把这修养方法获得的体会用之于治理家族,这个的德行能量丰盈有余;把这个修养方法和体会贯彻付诸到一乡,这个德行能量就会受到尊崇;把修养方法及其体会付诸到一国,他的德就会丰盛硕大;把这个方法体会贯彻付诸到天下,这个德行能量就会无限普及。所以以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察他人,以自家观察他家,以自乡观察他乡,以自己的国家观察其他的国家,以自己的天下观察别人的天下。我凭借什么知道天下的情况呢?就是用的这种方法。

通过这一章,我们仔细发现这样几个大大小小、彼此关联、耳熟能详而又难以说透的千古之谜。

1、为什么中华文化几千年绵延不绝?

2、修身为本可以获得真实存在的能量?

3、修身为本的基本方法是武术外练和守静内炼?

4、为什么武术被称为国术深受国人喜欢?

5、为什么虚静内炼为儒释道各家的终极追求?

6、修身为本的德行可以被推及和放大到平天下?

中华文化的精髓要义是亲修实证。笔者本人作为传统文化的亲修实证者,幸为武术恩师王得功入室弟子,深受当代中医静养大师真气运行师祖李少波影响、作为恩师李天晓的亲传弟子,对第54章有着切身的体会,善剑善抱的修养方法会得到宇宙本源“道”的能量体会,从而对本章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因此对上述几个千古之谜的本源坚信不疑。

“善剑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翻译成白话:“善于剑术外练的人意志力坚忍不拔,善于抱虚守静内练的人精神和肉体不脱离。如果子子孙孙都能遵守“善剑”、“善抱”的道理,后代的烟火就不会断绝。”她明明白白告诉我们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无不得到印证。

一是剑作为武术外练的代表,为什么圣人把武术外练作为人的修练的基本条件?恩师王得功先生常说“武术对人最为挑剔”。能坚持武术外练的人是综合素质很高的人,甚至经济条件、家庭支持、身体条件、生活习惯等都对习武有影响,而恒心毅力与修悟能力是最具决定性因素,也是古人作为修为基本条件的原因。

古人看一个人是否有恒心毅力亦或是培养一个人的恒心毅力最直接的办法是习练武术。习练武术不仅可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增强体质、锻炼体魄,锤炼人的意志品质,真正做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而习武有无成就关键看修悟能力。通过武术习练,是否可以“由术入道”,悟透人生真谛和宇宙奥秘,即从技术入手,进而逐步对宇宙的认识上升到武理、武艺、武易(武阴阳、武哲学)直至武道的宇宙真相境界,这正是《道德经》第一章宇宙总序中“常有,欲以观其缴”,通过武术外练,可以观察和体会宇宙变化的范围和界限。人生即是小宇宙,宇宙变化可以通过武术门径的进入来逐步观察和体会。简单说人体获得的宇宙能量精气神通过丹田能量转化为腰轴的机械力,再通过腰轴(相当于万向轴)的360度任意方向的拧转(旋转)转化为四肢的不同方向和方式的攻防力量。这就是武术的本质与真相,也是区别武术门派和拳种的基本方法。而且这种攻防方式和方向的变化通过技术、原理、艺术、易变、直至武道的境界来体现,也就是通过武学体系的升级,通过人体变化观察宇宙本源道变化的技巧、原理、节奏、阴阳不同层次的境界,这是武术人修悟的方向。

武学体系的五个层次的不同变化就是宇宙能量道的变化的五个不同方式,从变化的门径与技巧、变化的原理、变化的节奏与韵味、变化的元素直至变化的动力与真相。人类对任何知识的获得都是通过技术进入的。我们常说“哲学就是方法论”、“匠人好学,一窍难得”,都是说技术技巧作为入道之门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常常把武学体系用武术来代表就是这个道理,但武术仅是武学的基本层级,不能把武学停留在术的层面而止步,这与现在有人以武术之名行名利之实有着天壤之别。当然,作为现代人,如何对待武术及其价值是一个值得反省和深思的大问题,这里不再赘述。

学好武术,进而入道以了解宇宙是多么不易,这就是善剑者不拔的缘由。

二是抱虚守静内练的人精神和肉体不脱离。精神和肉体不脱离不仅是人生健康的基本保证,而且是提升人生境界和生命层次的不二法门。

宇宙的本相是虚静。《易传·系辞上传》“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道德经》16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人每天的开始是从静开始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正是有了每晚的睡眠休息的静,有了睡眠时精神与肉体的结合,才有白天的拼搏与奋斗的精力。倘若经常熬夜,违背作息规律,肉体与精神长时间处于分离状态,则必然“半百而去”,一个人很难做到连续一个星期不睡觉而安然无事。只有抱虚守静的人才能做到精神和肉体不脱离,才能做到健康,才能进而修悟提升生命境界。所以,无论儒家“止定静,安虑得”,释家的禅定,还是道家丹道功夫,都是在虚静上做文章。

三是有了武术外练,又有虚静内练,构成“一动一静、一文一武,一内一外”,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正是古圣先贤追求内修外练,自古大家皆内外兼修的原因所在。

从直观的层面看,善剑与善抱者身体健康、生命力旺盛,子孙后代必然人丁兴旺;善剑善抱者掌握宇宙大道,性情豁达开明,善于包容吸纳不同意见,不为低级观念或文化侵蚀;善剑善抱者知晓宇宙法则,善于趋吉避凶,趋利避害,不为自然灾害所毁灭,这样的民族必然“子孙以祭祀不辍”,必然繁荣昌盛,绵延不绝,善剑善抱作为几千年的追求,自然沉淀和积累了足以福泽后代的生命生活法则,正是有了内修外练的方法及其获得的宇宙本源能量“道”的感受,才有了中华文化及其精神的表达,“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文化以修身作为根本,阐发了宇宙本源大道,找到了人类持续健康发展的源头活水,代表了人类文化的最高形态,这是中华文化自信,世界人民的福音,人类发展的希望。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宇宙大道在天为道,在人为德,德是道在宇宙之灵人身上的反应。《道德经》2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中指出,虚静修炼达到恍惚至道状态时,自然出现形象与实物,达到深远缥缈状态时,自然出现证验可信的精微物质或能量,由此看出“修之以身,其德乃真”的本意,是指修炼达到虚极静笃状态时,人的身体自会感觉到一种精微的物质能量,这个能量状态显然是天人合一,德行充盈的状态,宇宙的原始能量道在人身上得到了证验。这种反应是在恬淡、无为、不争、弗居、守中等的状态下获得的,是在虚极静笃到极致,恬淡无为,意识内守,鼻息微微乃至胎息状态下才会出现的。这种状态是无与伦比的舒适与美妙,这就是《道德经》第1章总序中的“常无,欲以观其妙”,这种状态下,人的身体潜能极大地开发,生命状态无限蓬勃,原有的疾患自然痊愈,元神能量极其旺盛,对万物的感知和认识通透明澈,人的智慧明显提升。如果将这种状态及其灵感用之于治理家族必然丰盈有余,用之于治理一乡,这种能量必然得到尊崇,用之于治理一国,这种能量必然得以丰盛壮大,用之于治理天下,这个德行能量必然得以发扬广大。正是因为通过内修得到的这个感受不是简单的文字,而是宇宙本源的能量,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真相,用之于万物而皆准的至宗大道,这就是修身为本的真正奥秘,古圣先贤修悟揭示的宇宙真相。

二、《道德经》第10章揭示的修真要妙

修身可以得道,无论是文化典籍,还是古圣先贤养生实践,再到儒释道各家论述都有记载,这是确信勿疑的事实,但如何修,修什么,具体方法儒释道各家都言而不详、秘而不宣,这个奉身绝技、天机密旨是中华文化的千古之谜。《黄帝内经》被誉为“至道之宗,奉身之始”,祖国医学养生学理论和实践盖源于此。唐太仆令王冰在整理《黄帝内经》时指出“学理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素问·金匮真言论》有云;“非其人勿教,非其人勿传,是为得道”。正如前面所讲,作为具体入道方法,尤其是养生要妙,“匠人好学,一窍难得”,“哲学就是方法论”也更印证了养生技巧作为入道之门的重要性而不轻传的道理。那么,《道德经》有具体方法吗?
《道德经》第十章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原文释义:灵魂与肉体融为一体,能不分离吗?呼吸精气达到柔和,能像初生的婴儿一样吗?洗尽思想上的尘垢.能让心地宽广得如一尘不染的明镜吗?放下爱民治国之心,能保持“无为”吗?生理感官自然感知,能保持雌守不为所动吗?通晓事理明白一切,能不没有反应和感知吗?

由于时间久远,语言环境的变化,倘若没有内练实践的人,也是难以理解《道德经》第10章就是养生得道的玄机要妙。笔者作为真气运行的门内弟子,深受师祖影响,师父天晓老师亲传,基于真气运行习练实践,对本章内容深入解读后,深感圣人慈悲之心惠及当代。笔者认为《道德经》第10章前三句是养生要诀,后三句是收意守一的收心方法。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营是营气,魄是魂魄,用营气和魂魄分别代表微观状态下肉体和精神的统一是基本含义,作为内练的人的体会是人达到虚极静笃微观状态下的意识与精微物质的可以高度和合。抱一,这个一,就是宇宙之始的状态。人体小宇宙,其生命来源于下丹田,这个“抱一”,就是意识与物质结合守在下丹田这个生命来源的地方。这里的关键词有三个:营魄、抱一、不离。第52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第21章“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第14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这些内容都说明,人可以通过修炼,回到宇宙之始的状态,并且用这种状态观察万物驾驭当下,这就是道的规律,这就是人和人类最大的初心和使命。

圣人很慈悲,知道难以做到,用了反问句,即说明很难做到,又强化了做到这一点的重要性。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抟气是道家修炼的方法,道家修炼中对于抟气语焉不详,婴儿的呼吸是细微蕴长,怎样做到细微蕴长,鼻息微微,甚至没有外呼吸,直至胎息?人体的生理机能胸腔、横膈膜、腹腔的机械运动造成了呼吸运动,当人呼气时,两肋向内向下合,胸腔收缩,横膈膜上移,腹腔扩大,推动胸腔真气下行,即沿督脉下行入小腹(丹田),心火下降,心肾相交,以补命火,是主动的,而吸气是自然的,胸腔、横膈膜、腹腔的活动与呼气相反,由于肺内大气压负于体外气压,体外气体自然进入肺脏。增强呼吸功能,无论从生理机能还是练功实践看,都是注意呼气,只有注意呼气的生理活动,当然是自然的呼气,可一步步的达到心火下降,振奋脾阳,吸收能源,化生能量,在下丹田培养真气,集气冲关,还精补脑,返璞归真,返还先天生理机制,即道家称谓的“金丹大道”。从练功实践看,长期注意呼气、观察呼气,也才能让呼吸慢慢轻柔细长,直至忘记呼吸,达到婴儿的呼吸状态。反之,注意吸气情况恰是相反。所以,自然呼吸,注意呼气,意守丹田,就是抟气的不二法门。这里的关键词:专(气(呼气)、至柔、婴儿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洗尽思想上的尘垢.能让心地洁净得如一尘不染的明镜吗?习练静功,主要是保持思想纯真,心理洁净,怎么保持,就用这个方法,就如同擦拭镜鉴,始终保持思想洁净如明镜。这里的关键词:涤除、玄鉴,无疵。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所有内养功法都围绕“恬淡虚无,真气存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而展开。现在我们再回头看上述三句话,玄鉴无疵就是恬淡虚无的方式,真气,就是呼气推动的真气运行,从之,就是真气顺从先天生命机理的任督环流与循经运行。精神内守,精神指意识等精神活动,内守,就是将意识守在生命起源的下丹田。

师祖李少波教授经过60年的研究与实践,创立的真气运行学及其五步功法,揭秘了人体生命奥秘,使秘而不宣的奉身绝技这一中华文化的千古之谜得以再现天下,实现了唐太仆令王冰的千年预言“千年之后,方知大圣慈惠无穷”。

第一步功法    呼气注意心窝部

第二步功法    意息相随丹田趣

第三版功法    调息凝神守丹田

第四步功法     通督勿忘复无助

第五步功法     元神蓄力育生机

这五步功法就是将古代语言中的营魄、抱一、抟气、至柔、婴儿、玄鉴等关键词用现代语言呼气、注意、丹田、调息、凝神、通督来代替,是《道德经》10章炼养实践的现代解读,更是《黄帝内经》炼养实践功法的现代创新。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白话意思就是“爱民治国之心,能保持无为吗?生理感官自然感知,能保持雌守不为所动吗?通晓事理明白一切,能不没有反应和感知吗?”

很多没有炼养实践的人对这三句不甚理解,其实这是古圣先贤内炼的收心束意、排除干扰的方法。古圣先贤最放不下的是爱民治国之心,如同现在我们的干事创业的固执之心,后面两句是大家都会遇到的克服五官感受的干扰和练功达到一定境界、通晓事理后克服意念冲动,排除干扰的方法。

真气运行学是师祖李少波教授经过60多年精研《黄帝内经》后创新的现代养生理论体系,其中五步功法经过200多万人次习练,证明是切实有效的功法体系,是《黄帝内经》奉身绝技、天机密旨的现代揭秘,从而使中华传统文化最为神秘的天机玄秘得以重现,印证了唐太仆令王冰在《素问·序》的预言“千年之后,方知大圣慈惠无穷”。依托真气运行五步功法实践基础,依据《黄帝内经》养生要则,从而对《道德经》第10章的内容进行感悟,方知圣人是多么慈悲,无论内炼要素、关键环节、练功条件都表述的清清楚楚,只是语言环境、社会基础条件不同而造成表述文字与方式不同。也许是揣测,就像1和0现代表阴阳一样,第10章的安排就意味着人通过这一章的方法可以打开宇宙变化之门。

三、《道德经》15章修炼达到的人生境界

洛书九宫格的数字排列,15蕴含宇宙玄机(对宫之和10意味阴阳和谐,加中宫5皆15意味圆满)。而也许还是巧合,《道德经》第15章也蕴含内炼小宇宙玄机密旨。

15章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原文释义:古时候善于修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冰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浑浊不清。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这一章内容,充分体现了圣人的大慈悲、大胸怀、大造化。她即可以作为内炼者的方法路径与境界的指导,也可以作为常人自我修炼的路径与境界指导。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内炼者:古时有学识的人,都是懂得修身为本,依此掌握宇宙生命规律和自然大道的人,这样的人掌握的经验和知识细致、深远而通达,以至于一般人不能认识。
常人:掌握宇宙大道的人,是一般人的老师,这样的人深奥莫测,受人尊敬,是大家学习模仿的对象,虽然常人难以理解和做到,但跟这样的人学习,是不会犯错的。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内炼者:内养内炼达到一定境界后,是很难说清的,正象《道德经》第1篇所描述的“道可道,非常道”,修炼达到的常道状态是说不清的。当然不被一般人所理解,但为了推广这个人间大道,勉强加以描述,以便引导大家效仿。
常人:掌握宇宙大道的人,虽然神秘莫测,但她大致的样子值得学习效仿。

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内炼者内炼的人是及其精微敏感的人,首先要有谨慎戒备之心。就像冬天踩着冰过河,时刻防备有人进攻伤害。大大咧咧,马虎大意是不能练功的。

常人:学有道之人的样子,干任何事情都要谨慎小心,尤其在事物刚起步的阶段,常常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感觉,才会有良好的开端。

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

内炼者:内炼之人,必须恭敬严肃,就像行使待客之道,认真调整气息,端正容貌。要放下一切私心杂念,心理如释重负,如冰雪消融般洒脱。

常人:从事工作,任何时候都要严肃认真,就像对待尊贵宾客一样,但不拘谨失当,不要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保持一颗潇洒从容心态,就像冰块消融般自在洒脱。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内炼者:内练进入到一定阶段,达到忘我程度,无意识活动加强,敦厚的就像没有雕刻的木头,心里空旷的像幽静的的山谷,浑身上下无处不随呼吸而活动,象江河般浑浊。

常人:做人要质朴厚道,谦虚豁达,凡事不可太较真,大事明白,小事糊涂。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内炼者:继续内炼,在内呼吸旺盛的情况下,守静观止,内呼吸愈加旺盛,各组织细胞气机通透,全身活动的现象慢慢感觉不到,就像浊流澄清了一样。继续保持这种安静状态,持久以坐,丹田真气就会增长活动起来,而又静极生动。

常人:做任何事,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图慕虚荣,不急功近利,事物发展总是由纷乱到清晰,由静止到变化的过程。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内炼者:保持这个养生之道的人,深刻体会到道的玄妙与博大,自然保持不自满的状态,这种状态容易实现心态的转换,适应环境的变化,无需费力调整,也只有做到抱虚守静内炼,才能形成新的生理机制。

常人:时常保持谦虚谨慎、低调处事的人,不会骄傲自满,只有谦虚内敛的人,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有利于自身成长。
《道德经》是中华文化之源,她揭示了中华文化的本质,作为宇宙原始能量“道”产生决定了自然、社会、人和人的意识。人是宇宙代表,人可以通过自身内修外练感知宇宙大道。一切文化的源头就是道,可道形态的技术与理论必然受到产生可道的常道的决定,可道的技术与理论离开常道的原则必然会为常道所消灭。常道的包容、不争、守中、不占有、不违背自然的乱作为等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代表宇宙最高层次和境界,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
 
人类文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以技术和理论为主导的西方文明失去了常道的指引,走向了人类文明的反面,核能量成为杀人武器,生物技术成为细菌武器用于攻击人类,其最终结果必然为道所灭。中华文明有据可考5千年上下,前后伴随了多少不同文明形态的陨落而保持枝繁叶茂,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人常说的“我知道”,总是尊崇自身修悟得来的宇宙大道而行,不做违逆人类公序良知、背离宇宙大道的事情,确保中华文明绵延不绝,长盛不衰。因此,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我对此深信不疑!

“人生难得,中华难生,真法难闻”,古圣先贤为我们揭秘的宇宙之谜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如何对待这些文化瑰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守正就是要找到正途,坚守正道;创新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出新内容,展现新方式,更好的推动中华文化造福社会。

身逢盛世,如何看待圣人智慧,如何对待“善剑善抱”,的确需要认真研究和思考,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亲修实证、实践出真知”永远不会过时,防止不懂修炼谈养生,不会干事谈工作,将实践变成文字,将至理变成摆设,空谈误国害民。

中华文化就是道德文化!修身为本的道德文化需要我们去实证!修身为本的中华文化前景无限光明!中华文化必然引领世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幸有我们奉献其中!
 

作者语:

王效强于2021年8月敬呈浅见。至此,对《道德经》的解读分总说、前九章道性说和修身为本说三篇。深知道德修养水平有限,唯乞不负时代赐予,不负圣人慈悲之心和师门教育之恩。





 
责任编辑:万维
 

摘要:

《道德经》白话解读之三 ---- 修身为本的千古奥秘王效强儒家经典《大学》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